秋日的通北林业局有限公司冰趟子林场,松涛阵阵,法槌声声。近日,诺敏河人民法院将“巡回法庭”设在了林场一线,对两起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进行集中公开宣判,并组织护林员与当地居民现场旁听。审判长何宏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释法说理,让农用地保护的法治强音回荡于茫茫林海,更深深植根于百姓心间。
“现在开庭!”随着审判长何宏艳手中的法槌落下,庭审正式拉开帷幕。不同于庄严的传统法庭,此次的审判地点选在了群山环抱的林场,参天的松树与“护林护绿”的宣传标语构成了天然的背景板,为这场特殊的庭审增添了几分庄严,也注入了一丝司法的温情。
法官当庭宣判,两名被告人在未取得合法农用地使用许可的情况下,擅自改变土地用途,造成了农用地植被严重破坏与土壤损伤。审判长摒弃了晦涩的“法言法语”,结合林区百姓的生活实际,用家常话通俗地解释道:“咱们林区的土地是珍贵的农用地资源,是‘大国粮仓’的根基所在。一旦遭到破坏,往往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恢复。依照国家法律,你们的行为已经构成了非法占用农用地罪。”
庭审结束后,法院工作人员趁热打铁,现场开设起“普法小课堂”,与意犹未尽的旁听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以前总觉得在自家房前屋后占点地种点东西没啥大不了,今天才知道这竟然是违法犯罪行为!”一位林场居民一边仔细翻阅分发的普法宣传材料,一边感慨地说道。
法官结合刚宣判的案例继续向群众讲解:“农用地是国家最宝贵的土地资源,我们必须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它。任何非法占用、破坏农用地的行为,都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有居民提出“自家附近的荒地能否开垦种植”的疑问,法官耐心予以解答:“使用任何土地前,都必须先去相关部门查询规划、确认土地性质。即便是看似闲置的土地,也绝不能擅自改变其用途。”
诺敏河人民法院表示,将法庭搬进林区深处,不仅是为了便利群众诉讼,更是为了通过“以案释法”这种直观的形式,让每一次庭审都成为一堂“看得见、听得懂、能信服”的农用地保护法治公开课。近年来,该院持续深化“巡回审判+生态修复”模式,既坚持依法惩治违法犯罪,也全力推动受损的农用地资源得到切实有效的恢复。
此次对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的集中公开宣判,是诺敏河人民法院持续强化农用地司法保护、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下一步,诺敏河人民法院将继续联合林业、自然资源等职能部门,深入推进巡回审判与普法宣传工作,将司法保护的触角延伸至林区的“最后一公里”,为牢牢守住农用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