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法苑文化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视频在线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追寻姜法官的审判足迹

  发布时间:2014-07-09 10:29:34


    他在偏远山区工作26年,在这26年当中亲手办案数千起,无更审改判和当事人上访案件,达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完美统一。他的许多同事都相继离开了山区法庭,只有他像大山里的青松,矗立而又专注,一直没挪过窝。

    他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眉眼弯弯的,不笑时皱纹两三条,笑起来皱纹五六条,当地的老百姓亲切的称呼他“老姜”。

    “老姜”全名叫姜立忠,是绥棱林区基层法院建兴法庭的庭长。早些年,由于林区经济危困,每月仅有几百元的工资收入,而工资的收入微薄,加之妻子下岗,女儿在县城读书,工资收入还不够女儿在县城上学的费用。为了增加收入养家糊口、供女儿上学,他利用业余时间采山货,搞过种植,维持家庭开销。虽然他家境贫寒,但他甘于清贫、扎根大山默默奉献他钟爱的审判事业,从未利用手中的审判权接受当事人任何礼金,也从未给组织和领导添过麻烦。

    辖区六棵松森调队居民陈某离婚为了与丈夫争财产多次要给他送礼品都被他拒绝了,陈某就趁他不在家时把礼品送到他家,他知道后把礼品退了回去。陈某又将2 000元钱放在信封里放到他的办公桌上就走了,事后他向院里做了汇报,之后把钱给陈某退了回去。向当事人送礼品送钱的事情不知有多少次,但他从没动过心,均被其拒收,也从没有因此而徇私枉法。他用公平与正义诠释了法律的威严与神圣。正如他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幅梅竹书画,宁折不弯的翠竹与不畏严寒的梅花性格就是他20多年审判生涯的真实写照。

    建兴法庭管辖的八一林场,张某年近九十,因为其子女不尽赡养义务起诉到法庭,受理这起案件后, “老姜”十分重视,多次召集老人的子女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还亲自为老人买些米面,暂渡难关。考虑到张某年老体衰,行动不便,他就把法庭开在张某家的炕头上。“老姜”的举动感化了几个子女,他们主动和老人达成调解协议,每月轮流抚养老人,并保证按时履行赡养义务,使老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辖区五四林场王某与于某因耕地承租面积发生纠纷,为了准确丈量耕地面积公正处理好案件,他和办案人员乘坐农用拖拉机赶到五四林场,又步行十几里到达耕地现场进行测量,时值盛夏酷暑难耐、蚊虫成群、道路泥泞,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工作,直到双方当事人对测量结果无异议,纷纷表示“仅仅因为承租耕地界限不清,差点毁了两人的多年情谊,十分不值。两人当场握手言和。并表示以后两家要像过去一样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走的时候,双方当事人都跟老姜握手,说了一句“感谢姜法官,解除了我们心中的疑虑,让我们老哥俩重归于好”。就是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让老姜之前所受的苦,所受的累,都在欣慰中化于无形。

    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是在建兴法庭,姜立忠就是那个铁打的“营盘”,然而他手下的兵换过一茬又一茬,正是有了他这块铁打的“营盘”,才使建兴法庭创造了连续3年案件调撤率达60%的好成绩。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设立了巡回审判制度,将巡回法庭搬到田间地头,老百姓的家里。而“老姜”,也开始了走乡串户的调解工作。用他的话说,这几年,时间不是花在调解上,就是花在调解的路上。

    建兴法庭辖区16个林场所,点多线长,最远的林场,驱车行进二个多小时的山路,算上在解决当事人问题的时间,一个来回要花掉近一天时间。每次巡回审判,他都叮嘱审判员早餐吃饱,言外之意,午饭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吃得上。

    “老姜”认为,在基层当一个好法官不难,难的是不但要会办案,还要了解到百姓的苦、百姓的难。然而我在这,就为了解决百姓的“苦”,化解百姓的“难”。

    他为老百姓办事的例子多不胜数,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用老姜的话说“这是老百姓的内部矛盾”。

    “老姜”曾说,基层法官办案,最重要是了解实际情况,想让双方矛盾化解,就得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这样他们才会从心底接受,心气顺了,案子也就容易结了。”

    在“老姜”的带领下,建兴法庭2013年被评为“全省林区法院系统优秀人民法庭”,“老姜”自己,也多次被评为全省林区法院系统“优秀法官”,获个人三等功一次,同时,被绥棱林业局授予“奉献林区十大典型人物”荣誉称号。

    26年,“老姜”经历了无数次人员调动,每一次,院里要他回到院机关工作,他总是用同一句话来拒绝:“我生在大山,长在大山,我离不开大山的百姓,我对那里的百姓有了感情,大山,才是我永远的家”!

文章出处:办公室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