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唱得许多人饱含热泪,让人感觉到无限温情。舒缓的旋律,质朴的歌词,如诉如说,荡气回肠,既是对岁月的追思,也是对人生的感喟。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时间,这句话成为流行语。作为基层法院的法官们,他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呢?现在,请跟我走进绥棱林区基层法院这些平凡的不能在平凡的法官们。
安贫乐道默奉献 山里奏响和谐音
姜立忠1987年到建兴人民法庭工作,从此他与法律、与绥棱林区这块土地、与这里的人民结下不解之缘,从一名书记员干起,到助审员、审判员再到如今庭长,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干就是25年!
姜立忠生在林区、长在林区,他把自己称为大森林的儿子,他喜欢、更热爱林区,他更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工作中他竭尽全力为来法庭诉讼的百姓提供方便,即使是休息日,只要找到他,他宁可放弃休息也要让来访来诉的百姓满意而归。对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当事人在立案、审理上提供方便,到其住所地、家里开庭,让弱势群体也能正常诉讼。李某诉五四林场夏某公告离婚一案,夏某下落不明。开庭那段时间由于修路,到法庭只有一趟车,于晚上到达,第二天早晨返回。李某到达已是晚上六点多,李某打电话找到他说明情况,他顾不上吃饭马上通知书记员并对该案进行了审理,开完庭当事人十分感激并要请他吃饭,被他婉言谢绝了。八一林场张某年近九十,因为其子女不尽赡养义务起诉到法庭,考虑到张某年老体衰,行动不便,他就把法庭开在张某家的炕头上,让张某不出家门就能打赢官司。五四林场王某与于某因耕地承租面积发生纠纷,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公正处理案件,他和老庭长乘坐农用拖拉机又步行十几里到现场进行测量,时值盛夏酷暑难耐、蚊虫成群、道路泥泞,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工作,直到双方当事人对测量结果无异议。测量完毕,王某由衷的说:想不到法官也这么辛苦啊。
在基层法庭艰苦的条件下,姜立忠一干就是25年,不求名、不为利,甘于奉献,他把青春,把汗水都奉献给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无怨无悔,他只希望用自己的知识、才智让这片土地能安宁、富庶,让这里的人民能安居乐业,和谐幸福。
调解技巧暖民心 和风细雨化干戈
调撤息诉率达82.6%,创我院民事审判的历史最好水平,令人刮目相看;办案无超审限、无上访、无错案,实现“三无”目标;案件质量抽查评查全部评定为优秀,荣获林区中院“调解能手”。集荣誉于一身的就是民一庭庭长王光勋。
他是一个讲求方法的人。他的工作习惯之一就是定期对收结案件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并制作成对比表格。通过总结,他说:“家事纠纷案件占据我院民事案件的大半部分,这类有着特殊的人身属性,既涉及伦理道德又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处理不当,后果危害及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们应根据每一起家事案件的特殊性,转换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当事人的利益着想,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使双方当事人放下对对方的成见,引导他们理性的解决争议,消除恩怨,和平解决纠纷。曹某的法定代理人武某以原抚育费已经不能满足孩子成长需求为由将曹某父亲诉至法院,请求增加抚育费。庭前,王庭长找到武某,询问了孩子的具体情况以及原夫妻二人离婚协议的约定,考虑到物价水平日益提高,孩子需求不断加大,开庭当日,曹某的父亲以没有固定工作又再婚为由不同意增加抚育费。王庭长既站在双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请他二人换位思考,已是晚上七点多钟,
王庭长没有回家,仍然苦口婆心,入情入理的调解,曹某为王庭长敬业精神而感到,终于同意在原有抚育费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双方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王庭长是一个谨言慎行的人,他常说:“你的一言一行,关乎你的本质。言行也常常被他人推敲,思此思彼。”工作中,他注重每一案件细节,事事处处公道办事。对待每一位当事人,他都是不偏不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从事法院工作22年以来,他秉承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秉公执法,尽善尽美地办理好每一起案件,其所办理的民事、刑事、执行案件无一超审限、无一上访、无一违法违纪。他将正义传递给当事人,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法律的温暖与关怀!
精湛业务辩善恶 心系公正促和谐
1992年,李军同志调任到法院工作,说起他,知道他的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夸奖他是一个爱岗敬业、秉公执法、业务能力强的好法官。这二十二年来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些夸赞与褒扬。
2013年,在他担任刑庭庭长的第一年,就迎来了一个棘手的案子。一起交通肇事案,韩某与被害人刘某同在一个林场,两人因无证超速驾驶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致被害人死亡,被告人受伤。在此交通事故中,被告人负主要责任,被害人负次要责任。被害人是一个大学毕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有远大抱负出色有为的青年。面对被害人的死迅,被害人家属情绪异常激动,被害人母亲,精神几乎失常,为此被害人家属向被告人提出了九十余万元的赔偿请求。被告人是一个普通林场职工,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赔偿被害人。表示如果不行认判也不赔偿。面对被告人的态度,被害人家属也表示了强硬态度,表示如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将尸体抬到林业局信访,还表示要报复被告人及家属。这时,被害人的尸体已经在傧仪馆停尸两个多月,停尸费用达数万元。面对棘手的案件,李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法,对被害人家属指出在这起案件中被害方是有一定责任的,按法律判决,不合理的要求也是不会得到支持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两个来月,数十次的调解工作,终于达成了被告人一次性赔偿被害方25万元的和解协议。被害方得到了民事赔偿,受伤的心灵得到了平复,被告方被判处缓刑,受伤的身体得以回家安心治疗。通过它的成功调解,解救两个家庭,双方在这起案件中真正感受到了“公平正义”,这个案件也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春风化雨止纷争 润物无声解心结
早上六点半,如果你来到我院,就能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她就是刘鑫,2013年刚刚来到法院工作的一名立案庭接待员。刘鑫家住外地,每天早晨4点出门,晚上下班回家已经7点多钟,往返160多公里,两地奔波,我们常开玩笑的说:“你这一年也快绕地球一圈了”。她的女儿才3岁,刚刚做完心脏手术,一天早上,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你今天能不去上班吗?能在家陪我一天吗?就一天……”刘鑫轻轻的爱抚着女儿的头说:“宝贝,妈妈有重要的工作要做,你在家要乖乖的。”说完不顾女儿期盼的眼神又踏上了上班的路途。即使路途遥远,家庭情况特殊,可是她从未擅自离岗,日复一日,总是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一杯茶,一个请,一次耐心的长谈都是她最经常做的。在立案大厅里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听到她热情的话语:“您好,有什么能帮您?……”甚至是午休时,只要有当事人来咨询她都会耐心细致的为其解答,从无怨言。化解信访和立前调解,是立案庭工作的重点。对待当事人,她总是脸上常挂笑容,有一股暖人的亲和力,身上总有一股热情为民的工作热忱,曾经有一个老大娘来法院立案,要告儿女赡养费给的少,刘鑫接待了这位大娘,并积极的联系大娘的儿女,一家人坐到了一起,刘鑫问清了事实情况,对大娘的和儿女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换位思考做了劝说,后来经过多次耐心的调解,大娘终于原谅了自己的儿女,其儿女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大娘拉着刘鑫的手,用她最质朴的语言表达着对这个热心姑娘的欣赏:“好,好呀,这个姑娘真是个好人。”刘鑫认为,老百姓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鸡毛蒜皮的小事对老百姓来说也是天大的事,处理得不好,就会酿成恶性事故;处理得好,老百姓气就顺了。刘鑫虽默默无闻,却又闪闪发光,她满怀忠于法律的热情,用心擦亮了司法为民的窗口。
这些只是绥棱林区基层法院最平常、琐碎的工作片段,但它却是基层法官最真实的工作写照,他们把时间献给了一次又一次的开庭、一份又一份裁判文书,他们把时间倾注到了耐心和当事人的沟通之中,各抒己见的案件讨论之中,还有风尘仆仆的案件执行当中。他们勇于探索,执着追求;舍小家为大家,披星戴月;化纠纷,保稳定废寝忘食……。时间不是随风的无根物,他们把时间抓在自己的手里,没有让自己的执法生涯虚度,而是让青春放出光彩、让人生积淀厚重、让梦想开花结果。收获了当事人的真诚与信任,维护了公平与正义,捍卫了法律的尊严。